完蛋了,打字打的覺得很順,
結果一想到要用手寫,有點後悔。
--
何處是我家
這部電影提出了幾個大方向的問題。
文化的衝擊、歸屬與認同、情慾的糾葛;
而這些種種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大時代,
猶太人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是如何反抗當下的政權,
如何抵抗即將走向滅亡的命運,所以男主角-韋特逃
到非洲,這是屬於他的選擇,他並不想要就這樣被命
運所牽連,而後,在他病癒之後,他把自己想披上的
黑袍給了歐瓦,他或許已經有著想要在這裡深耕,可
能沒辦法回去自己原來的家的想法吧。
而在他的妻子來到非洲這個地方時,妻子-葉緹也或
許是不一樣的一個想法,她認為這裡是一個暫時的地
方,一個短暫休息的地方罷了,所以她把該買實用東
西的錢拿去買或許根本用不到的晚禮服上,尤其有一
幕,在她吩咐僕人不要把瓷器拿出來的那一幕,就已
經知道她認為根本不會待多久的想法。
或許,女兒-小蕾是這部戲裡頭最是融入兩邊文化甚
至是三邊文化的一個人吧,在德國、非洲、英國這三
個文化衝擊下,她或許是最能夠認同每一個不同文化
產生的人種吧。
而事件的轉折點就在戰火也蔓延到非洲大陸之後,他
們也被當作戰俘囚禁起來,或許就是因為這樣,葉緹
才發覺到,所有她在德國學到的、擁有的,比如教養
、禮節,在這個地方都是沒用的、虛幻不實的,似乎
只有思考著該怎樣生存下來,這個人類最基本的才是
最實際的生命課題,就在這個事件之後,她也開始用
不同眼光來看這塊黑暗大陸,也因為她是個聰明的女
人,她知道如何生存下來,而且生存地很好,就在這
之後,就可以發覺跟之前剛來這個地方的不同之處,
一種對這塊土地產生認同的歸屬感。
在葉緹終於把對德國的歸屬感轉移到非洲時,就在葉
緹可能認為韋特也是這麼認為時,韋特似乎不是,韋
特的歸屬感似乎還是擺在遙遠的德國,他對德國還是
有很深的使命,他認為可以憑著自己的雙手改變德國
,也或許是這樣一個政治判斷,讓這個家產生一個明
顯的衝擊,或許當時也差點分裂掉,當然最後還是經
過種種的溝通跟事件的發生,使得這個"家"還是回到
了德國,尋找歸屬感。
而女兒小蕾,在很重要的人格養成的這個階段,她是
在非洲度過的,在她回到德國之後,是否能夠對這個
對他來說似乎是陌生的地方,產生一種家的感覺呢?
我想這又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吧。
最後面的一段,火車駛離黑暗大陸時,葉緹跟外面的
一位非洲老婦人對談,攝影鏡頭特別帶到雙方手的糾
葛,對於葉緹來說,她應該是真的有「Nowhere」的
這種感受吧。
- Apr 25 Mon 2005 16:29
何處是我家 - 觀後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