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豪氣萬千的點下去:北京法源寺

關於李敖,大家看他就大概是那些形容詞,
對我而言還多了一個。
因為我立委選舉投票給他的關係,
我會有種"如果他做的不好,我會多少有責任"的想法。
他是個很自負自傲的人,就當作他真的有這個能耐吧,
反正我也不知道,也對我不重要。
他還是個純粹的中國人,從他許多的東西裡頭就可以看到這點了,
他想要回去中國,他才不管誰當權,這本書可以略知一二。


那這本書是他第一本長篇小說,
故事從一間寺廟為出發點,來看這個中國的歷史。
大體上是在說戊戌變法前後三十年的這段時間,
三十年前,一個廣東來的年輕人,來到北京,要上書皇帝,
想要告訴他這個國家怎麼了,告訴他應該要怎麼變,
這個年輕人就是康有為。中間當然有了一些別的事情,不過最後光緒還是接受了,所以才有戊戌變法這件事情,大概的內容就是把一些年輕的臣子拔擢,而那些老臣就緊張啦,就跟著西太后慈禧,
當然最後還是被慈禧這一派消滅了,整個戊戌變法歷時一百零三日,史稱百日維新。

當然前段講了這間寺廟的歷史,
從而跟清朝這一大段很重要的時期做個比照。
我沒讀很多歷史的東西,也只是有個粗略了解,
談到戊戌變法,我也只能想到康有為、梁啟超,
國中讀的戊戌變法,只說他們是師生關係,後來鬧翻了,
就這麼簡單,頂多還有徐志摩是梁啟超的學生,這件事情而已。

至少讀了這本用歷史講故事的小說,讓我有個粗略的了解,
不過其實這本小說根本沒什麼故事,
如果隨便翻幾頁,你會發覺裡頭每個人都是在做對話,
而不是在進行事情,也就是說,往往對話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,
每段話都在講什麼佛怎樣、國家怎樣的這種事情。

有人說這本書其實是李敖的論文,
他只是把論文裡頭的內容,附上各個角色的靈魂,
所以我在看的時候,多少有種角色錯亂的狀態,
不過這本書真的很好看,
康有為、梁啟超、譚嗣同、光緒、西太后慈禧、大刀王五等等,
誠如我之前說的,我對這段歷史沒多感興趣,
比三國那時候差遠了,
但是諷刺的是這段歷史離我們比較近,
我卻好像很不屑一顧的瞥過去。

看完這本書已經凌晨六點多,我在想著歷史的正確性在哪呢?
康有為在戊戌變法的三十年前,是個在當時來講屬於走在前面的人士,戊戌變法三十年後,卻被梁啟超、李十力、蔡諤等人拋在後頭,等於被這個社會當作守舊派,而梁啟超,當時跟著康有為戊戌變法,最後終告失敗,但是他懂的改變,或許這是譚嗣同讓他有這個體認的,他能從維新變成革命,最後得到正確歷史評價的,
則是革命之後的這群人,如果我根本沒看到這段歷史,
我也絕對會認為一心想要讓溥儀復辟的康有為是錯誤的,
認為他當時就只是個糊塗的老頭子,根本看不清楚這個國家了,
不,應該不是這樣,他想要復辟,他想要君主立憲,他想要效法英國日本這樣子,有個最高中心,即使這個最高的人名存實亡,
但是他是一種安定的存在,誠如書裡頭說的好,朝代交替之後,
過了兩百多年之後,還在反清復明的那群人,為的是什麼?
也就是說,都過那麼久了,仇恨都已經遺忘了,經歷過那個交替年代的人,也都死了,人民也早就遺忘了,時間是可以讓人淡忘的,
或許康有為對了,但是他被當時的潮流沖掉了,當時的民意是要革命,要共產,康有為一人無力回天,令人備感唏噓。

中間還講了一個人物-譚嗣同。
小說中刻劃這個人成為從維新變成革命的一個重要齒輪,
也因為他或者當時的六君子的死亡,讓整個革命加速,
也讓整個局面翻轉了,不過還是我之前說的那樣,
每一章節都是對話,一大串的對話,
所以需要很大的耐心吧。

再另類一點想,反正這本小說就是一個人要這個國家好,
然後一群人幫助他,另一群人就想要阻止他,想要自己過自己的好日子,接著又有好幾群外國人介入,要幫忙或者別有居心,
然後那個人失敗了,幫助他的那群人轉而換另一個角度來改變,
最後成功了。
不過我認為最後不算成功啦,誰叫中華民國後來被打敗了。

這本書講的很偏男生,或許有貶低女性的意思,
裡頭出現的女生一個是慈禧,大家都知道她是個怎樣的人,
另一個是珍妃,她後來被推落一口井,死在那裡,
不過也應該要說當時女性本來就沒有什麼能人在吧?

對了,題外話,
現在中共的體制,才是當初孫文的理想,
而不是現在這個國民黨。

--

六點多寫,所以腦袋一片糊塗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165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